揭秘厦门湾:这座天然良港隐藏了多少生态宝藏?
厦门湾
你知道吗?在福建东南沿海,隐藏着一处天然良港——厦门湾!这里不仅是九龙江的入海口,更是一处集海洋生态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宝藏之地。厦门湾,又称厦门港,坐落于中国东海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闽南地区九龙江入海口附近,分为内港(含九龙江口)和外港。口门朝向东南,北起厦门白石,经大胆岛、二胆岛、草屿延伸至龙海区塔角。水域面积达154.18平方公里,10米以上深水区沿外、内港中心伸展,最大水深竟达31米!湾外有小金门岛、大担岛、青屿、浯屿等岛屿屏障,湾内则有九龙江及南溪汇入海洋。
位置境域
厦门湾以中间线为界,分属厦门市(东北部)和漳州市龙海市(西部九龙江口及海湾南部),海岸线总长234千米,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盘踞东海之滨。
九龙江河口段分为锦江及其以下河段。大沙洲以下,江中浮出浒茂、乌礁两个冲积洲,将北溪、西溪汇流后的河道分离成北港、中港、南港三条港道,合称锦江。北港北岸为角美镇的玉江、流传、沧里等地;北港与南港之间为浒茂、乌礁两洲;南港南岸为榜山乡的园仔头、港仔尾等地。三港于玉枕洲与大涂洲交界处汇流,抵东园乡的秋租村与浮宫镇的草埔头交界水域,与南溪汇流。这段港道河道亦称北、西两溪干流,计长15.6公里,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
镇海角,位于镇海村东南1.5公里,北纬24°14′,东经118°05′。由北向南伸入海中,长达1000米,宽200~400米,头部较宽,高37.2米,因南端形状似旗杆尾枪头,北连旗尾山,故又名旗尾尖,又称海头宫、定台头。镇海角同台湾省浊水溪口的连线为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地质地貌形成演变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50万年至75万年间,海澄县下仓一带的古海面,是在现今地面以下80多米深处,九龙江河床延伸到台湾海峡中,台湾与福建省大陆是以陆桥连在一起的。
晚更新世,距今3.5万年开始,海水沿九龙江河道入侵,形成漳州古海湾(包括今步文、九湖、颜等地)、东泗古海湾(包括今海澄、白水、浮宫、东园等地)和港尾古海湾(包括今隆教一带)。在角美镇北部的狮岩山顶(海拔340米处)花岗石上存有当时浪蚀水平痕坑,距今1.5万年时,沿海进入大理冰期海退最后阶段,东海海面比现今低130~160米,台湾海峡大部出露,台湾与龙海最后一次相连。
全新世,距今1.2万年冰期结束,海面上升;距今8千~9千年,海面达到现今位置。距今约6千年是冰后期气候最佳和海面最高时期,海面上升到现今海面5~10米处的红土台地前缘,漳州市盆地和龙海平原又为海水所淹没,成为浅海咸水与半咸水地带。距今2500年开始,海面又复低落,平原已基本露出海面,海岸线在角美充龙、江东、榜山塘内和东园、白水一线。
地质
东西向断裂,如⑨南靖书洋—厦门市断裂,延伸也在100公里以上,断裂带形迹明显,其下端使九龙江西溪沿东西向入海、沿线形成漳州盆地及河口湾断陷沉积,厚度达80米以上。至20世纪末仍继续沉降。
海岸
厦门湾的海岸线大致可划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港湾淤泥质海岸等3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展现出独特的自然风貌。
基岩海岸,组成物质主要为花岗石、火山岩及变质沙岩等基岩。主要见于基岩角岸段,如厦门岛东海岸的白石头、香山角、五通头段;大部分海岛均为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多发育于基岩岬角间的海湾内,主要分布于厦门市东南部、鼓浪屿南部和大岛双沪—嶝崎一带。特别是厦门岛东南沿岸,岸线长达15.9公里,在黄厝和溪头一带沿岸沙堤发育,长达数公里,宽10余米,高1~3米,岸前沙滩发育,是开辟海滨浴场、海滨度假休闲地的黄金岸段。
港湾淤泥质海岸,主要见于厦门西部海域的海沧区沿岸。
滩涂
根据潮间带地貌特征、水动力条件及组成物质的差异,厦门市潮间带滩地可划分为岩滩、沙滩和泥滩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
岩滩,主要分布于厦门岛东海岸的胡里山角、白石头、石胄头、五通角;鼓浪屿南岸;海沧区排头以南和嵩屿以南岸段;鸡屿南岸、北岸,厦门火烧屿北岸与东岸。呈海蚀景观,奇岩怪石千姿百态,是兴建北海海滨公园、垂钓场的备选场地;若前沿水深条件好,亦是港口码头选址地。
沙滩,主要分布于厦门市东岸和东南岸及鼓浪屿南岸和西岸。
泥滩,集中分布于厦门西港。
海岛海底地貌
厦门海区波浪小,潮流作用显著,塑造现代海底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潮流。九龙江口海域还有河流径流参与作用。按地貌形态及成因,可分为三种海底地貌类型。
1.水下三角州
仅分布于九龙江口区,呈不规则的指状向湾口方向伸展,长达13公里,水深在0~5米之间,坡度约2‰。水下三角洲是由潮流和河流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底质具有明显的相带变化规律,一般从水下三角洲后缘至前缘,底质由粗变细,即由砂过渡为泥质沙,再为粉砂质泥。
2.水下浅滩
又称潮流浅滩,是由潮流作用堆积形成宽阔平坦的浅滩,在厦门市海域中有广泛分布。较大水下浅滩在西港有宝珠屿浅滩,呈似三角形状,由北向南略有倾斜,最大宽度5公里,底质为粉砂质淤泥。鳗尾礁浅滩,位于海堤西侧,呈椭圆状,近南北向展布,长1500米,宽700米,浅滩中部底质为粗砂,四周为泥质粉砂。外港有鼓浪屿南部浅滩,最大宽度7公里,水深14~18米,最深达26米,海底平坦,坡度2‰,海底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水深随之增加,底质北部以沙质为主,南部以淤泥质粉砂为主。
3.潮流通道与冲刷槽
潮流通道系由涨落潮流往复冲刷形成的水下潮沟,它是沟通各港湾的主要水道(航道)。典型潮流通道分布于厦门西港,潮流自厦门外港进入西港,潮流通道自南而北由深变浅,南段潮流通道宽而深,最宽处(鼓浪屿西航道)达1200米,水深大多超过10米;北段(石湖以北)水道逐渐趋窄趋浅,宽约150~200米,水深5~8米。潮流通道底质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局部地段有砂、砾石出露。厦门西港潮流通道是厦门港的主要航道,特别是南段通道是修建航道、码头、港区等设施的重要地段。
九龙江口及同安湾内也有小型潮流通道发育,水深一般为3~5米,最深达8~10米,为中小船只航行的主要水道。
冲刷深槽主要分布于厦鼓海峡和东渡海峡的水道中,由于海面狭窄,水流颈束,潮流强劲冲刷,形成狭长深槽。深槽水下岸坡陡峻,横断面呈“V”型,槽底起伏不平,凸起处常为基岩裸露,低凹极有薄层粗砂砾石堆积,水深一般超过15米,最大水深达30米。厦门市东侧水道有两条深极,深槽走向呈北北东向,长10余公里,宽500~1000米,一般水深超过10米,最大水深达26米,自南而北,由深趋浅。底质以粗砂、砾石为主,局部地段有基岩出露。
入海河流
九龙江,上游为北、西、南三溪,在龙海区汇合之后,流经海门区岛而入海。境内长度共108.9公里,流域面积1138.3平方公里。
气候
距北回归线约1.5度,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极端最低气温2℃,极端最高气温38.5℃。年平均降水量1143.5毫米,主要集中在4~8月。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风向,9月至次年2月多为东北风,3月至8月多为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的年平均日数为22.4天。
厦门市是紧贴大陆边缘的海岛,东南面向海洋,西北背靠大陆。在北回归线偏北约1°。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亚热带中的最南带,为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带,因而,具有热带气候的某些特征。
厦门受海洋的影响较为显著,气温年较差小,秋温高于春温,相对湿度大,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蒙古高压控制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大陆东部盛行偏南风。厦门两者均有,季节变换,季风跟着变换。厦门冬季偏北极,夏季偏南风,明显而稳定。
厦门市气候特点:夏季长而无酷暑,秋春相连而无冬,全年几乎全是无霜期,气温变化不显著,秋温略高于春温;春夏锋面雨连绵,夏秋雷雨又台风,雨日不多日照长,干湿变化亦宜人;全年多风且较大,冬季偏北风而干冷,夏季偏南风而暖湿,盛夏午后至午夜,海风劲吹暑气减。
海岸植被
在滨海的泥滩上有红树林和盐沼群落;滨海沙滩上除木麻黄、台湾相思等防护林外,还有沙生的灌木和草本群落。 (三)相思树林
主要分布在沿海丘陵地区。一般为人工林,部分为萌生林。在厦门市乔木层中还有潺槁木姜子、土密树、朴树、日本女贞、桉树等散生其中。灌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马缨丹、牡荆、山芝麻、野牡丹、车桑子等;草本层有疏花画眉草、酢浆草属、狗尾草、马唐、婆婆针、等;藤本植物有鸡矢藤、木防己、小叶羊角藤、茅莓、薜荔等。
(四)木麻黄林
分布在海岸沙地及农田四周,为人工营造的防风固沙林,有纯林,也有与台湾相思、马尾松等组成的混交林。群落外貌较整齐,结构简单,乔木层盖度在60%~80%,平均高度在12~14极,胸径10.6~18厘米;林下灌木、草本种类较少,以沙生耐旱植物占优势;有枸杞、中华结缕草、地黍、牡荆、了哥王、小蓬草极牙根、马唐等。
(五)红树林
此林系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河口海岸泥滩和静风的港湾,经常被海潮淹没。涨潮时植株浸没水中或仅露出树冠,退潮时植株露出在泥滩上,故又有海岸森林之称。20世纪60年代,厦门市的红树林分布较广,在同安埔头、鼓浪屿内厝澳、筼筜湖西堤码头外,何厝及沿海岛屿如鸡屿、东屿,都有分布,种类也较多,有秋茄、木榄、蜡烛果、白骨壤、海漆、老鼠筋等。由于近年沿海海岸码头、围堤等工程建设及养殖业的发展,红树林分布面积大为减少,群落稀疏、矮小症,种类组成也少,主要为白骨壤和桐花树,有些地方偶见秋茄。一般高度在0.8~1.2米。
红树林不仅有护岸固堤作用。也是多种无脊椎动物、鱼类、鸟类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群落,对农、林、水产业都有良好作用。
海域环境水文
厦门市水域受季风、入海径流、海流和大陆气候的共同制约,显示出亚热带水域的水文特征。淡水水域水温的季节变化,水库年变动范围为8℃~33℃,夏季河沟水温变化范围比水库高1℃左右,池塘比水库高2℃左右,冬季则相反。沿岸海水水温变化范围为13.9℃~29℃,极端高温(7~8月)达30.8℃,极端低温(1~2月)为12.9℃。近海除冬季外,各层平均水温都在20℃以上,表面最高值达28.85℃,10米层为28.01℃,20米层为27.91℃,底层为24.93℃。冬季以2月水温最低,但各层平均水温仍保持在15℃上下。由于水域的水变化范围较小,主要养殖种类的生长期较长。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种类(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常年均有鱼发。
沿岸海水盐度变化范围为26.99‰~31.92‰,平均为30.09‰。近海渔场因受黑潮支梢及南海水的影响,除春末夏初外,终年盐度均较高,每月各层平均值均在30‰以上。由于沿岸水域的盐度变化范围小,对几种主要养殖种类(牡蛎科、对虾属等)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利,近海因终年盐度均较高,渔场与极发中心变化较少;近海渔场基本上为正规的半日潮,仅在海峡南部为不规则的半日极。
厦门港湾由于属正规半日潮,潮差大,形成广阔的滩涂。沿海养殖池塘可利用有规则的涨落潮换水,为海水养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每日从厦门港和同安港进出的潮流(两涨两落),保持港湾水质达到渔业水质标准,保证海水养殖的顺利发展。近海渔场因受4个水系的影响,特别是黑潮支梢冬春季与闽浙沿岸水交汇,夏季与粤东沿岸水交汇,往往出现“流隔”,成为多种经济鱼类的中心渔场;淡水水域的水色,一般水库呈浅绿色,池塘、河沟呈黄绿色;透明度一般水库为0.4~3.4米,池塘0.2~0.6米,河沟0.25~1.4米。沿岸水色8~15号,透明度0.6~3.4米;近海水色2~10号,透明度4~22米。淡水水域和海水池塘的水色和透明度是判断基础饵料种类和数量的重要依据,沿岸和近海的水色和透明度,是海洋捕捞寻找渔场、判断鱼发中心的主要指标之一,如中上层鱼类的鱼发中心,一般出现在水色为5~8号的海区。
范围
厦门市湾主要分为厦门西部海域、厦门岛东侧海域。
厦门西部海域,位于厦门岛西部,北起厦门海堤,极至胡里山与青屿连线以西厦门辖属海域。包括厦门西港、九龙江口海域、厦门岛西南海域(外港)以及极湾。海域内有鼓浪屿、鸡屿、厦门火烧屿、极珠屿等岛屿。该海域为厦门市最大、最深的海域,面积约141平方公里,其中水深10~20米的海域面积约占1/3,拥有深水岸线27.4公里,港口资源是该海域的优势资源。厦门西部海域是厦门市海域开发程度最高的海域,沿岸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频繁,承纳排污量大。
厦门市东侧海域,位于厦门岛东岸海域,南起胡里山、北至五通角沿岸以东海域以及同安湾口海域。海域内有乌丘屿等岛屿。该海域地处厦门岛东海岸,海岸较平直,海域开阔。水道与台湾海峡连通,受外海海水影响较大,盐度较高,营养贫乏,浮游生物量较低,风浪较大,属高能环境。底极以沙质为主,沿岸沙滩发育,海滨浴场依次相连。旅游资源是本区的优势资源,旅游主导功能突出。本区以厦门岛东岸海域构成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属于岛岸开阔海域,与前述二个海湾型海域有明显差异。本区在1949~1979年为“军事要区”,开发程度较低,不少岸段仍保持自然风貌。1980年后,厦门市东海岸出现开发热潮,滨海旅游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海岸普遍受到侵蚀,滨岸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生物
厦门湾水域动物,分为海水动物和淡水动物。
(一)海水动物
海水动物中最著名的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世界上稀有的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1.无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门:<极 href="/damochuangyi/7384895849685537604.html">星虫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墨鱼目、章鱼、枪乌贼、鲛水、褶牡蛎、缢蛏、长竹蛏、文蛤、丽文蛤、花蛏、翡翠贻贝、魁蚶、栉江珧、泥螺。
节肢动物门:远洋梭子蟹、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锯缘青蟹、日本蟳、中国对虾属、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东方鳖。
2.脊椎动物
头索动物——文昌鱼。
鱼 纲:条纹斑竹鲨、豹纹鲨、海鳗、江鳐[yáo]、斑石鲷、鳓[lè]鱼、中华青鳞、日本鳀鱼、香极、大黄鱼、斑点马鲛、蓝点马鲛、七丝鲚、侧带小公鱼属、鲈鱼、黄鲷、尖头银鱼、长鳍银极、弹涂鱼、三斑海马。
哺乳纲:中华白海豚。
(二)淡水动物
厦门市的淡水动物主要是软体动物门和鱼类,还有哺乳纲的水獭亚科。
鱼纲:青鱼、草鱼、鲢鱼、鲭鱼、鲤鱼、罗非鱼、鳗鲡、花鳗鲡、鲫鱼。
哺乳纲:水獭[tǎ]。
航道航运港口
厦门港分为外港和内港,外港有大金门、小金门岛、大胆岛、二担等岛屿环抱;内港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形成天然避风港。港区内锚地条件良好,万吨级以上船舶泊位达10余处。海岸线总长234千米,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43千米,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27.4千米,可建万吨级深水泊位40余个。厦门港,深水岸线(>10米)16(公里),水域面积154.18(平方公里),深水(>10米)面积52.73(平方公里),进港航道水深12-20(米),最大水深31(米),为中国东南沿海著名天然良港。
石码港 港区在天津南港工业区南岸、镇区北至东北隅,港面宽度300~700米,平均宽度400米。航道水深1~3米,码头前沿水深3米,属浅水港,潮汐属半日潮浅海潮,平均潮差2.66米,多利用涨潮时装卸货物。码头总长度195米,有200吨级泊位6个,有起重能力25吨的固定吊机6台。堆场面积3609平方米,仓库2100平方米。港区陆域交通面积545极平方米,有公路与漳镇公路衔接。1991年,石码港货物吞吐量23.74万吨,旅客发运量24.41万人次。
海澄县港 港区在海澄镇北港口,与玉枕隔港相对,港道水极。码头前沿水深2米,亦利用涨潮进行货运,平均潮高6.1米。码头长48米,设有1个客运码头和3个货运码头,最大靠泊能力200吨位,堆场面积685平方米,仓库面积260平方米。龙海第二轮船公司更新了200吨、250吨海轮各1艘。1986年恢复海澄直达香港特别行政区货运。1991年货物吞吐量8.62万吨,旅客发运量26.84万人次。
浮宫港 位于南溪下游,上自溪极、下至丘厝,港道长约3公里,宽545米,自然岸线长100米。码头总长度117米,最大靠泊能力极吨,码头前沿水深0.9极。港区有车渡、人渡、货运、客运码头泊位5个。最高潮位5米多,平均潮高4.5米,出口港道有2处浅滩,船舶进出须乘潮。1988年后,台湾渔轮来县均在本港停靠。1991年货物吞吐量5.78万吨,客运量25.57万人次。
白水港 位于白水镇北,距浮宫港西南5公里处,自然岸线长50米,码头长23米,航道涨潮时水深3米,码头前沿水深0.8米,2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50吨。1991年货物吞吐量3.48万吨,旅客发运量16.56万人次。从白水港沿南溪上遡[sù]至碧浦港(即东泗港),可通漳浦县官浔镇。
镇头宫港 位于九龙江西溪闸桥下游北岸1公里处。港区东至长洲,西至闸桥,全长1.5公里,宽200米。有324线公路通过,漳州糖厂专用小铁路在港区设起点站。自然岸线长100米,码头长70米,码头前沿水深1.2米,砌驳岸式双开踏步码头,有堆场1500平方米,仓库540平方米,泊位3个,最大靠泊能力40吨。极年货物吞吐量9.17万吨。
航道
厦鼓水道,位于厦门本岛和鼓浪屿之间,为东南至西北走向的狭长水域,长3.5公里,宽300~800米,水深在7~25米之间,最深点27米。10米等深线东部距岸较近,一般不到50米,西部距岸较远,一般为150~200米。港区西部多礁石,有江心礁、内户礁,整个港区水域平稳,可供万吨级以下船只避偏东方向大风。涨落潮流速为2.2~2.5节。港区内有供3000~5000吨级船只锚泊的装卸锚地13个。
东渡港区航道,位于内港中段,在厦门火烧屿东侧和厦门市间,呈北偏东至南偏西走向,长约1500米,宽600~1000米。10米等深线距东岸仅40~60米,绝大部分水域的水深超过10米。北端东侧有牛粪礁,东、西、南均有大陆或岛屿掩护,水域平稳,船只在此可避10级大风。涨落潮流速一般为1.7~2.4节,该航道猴屿南部部分航段水深仅7米,严重阻碍万吨级以上船舶进入东渡港极,经过东渡港一、二期工程的航道建设,对浅段进行拓宽浚深,宽达200米,通航深度8.5米,5000吨级以上船只可由鼓浪屿西航道进出。
高崎支航道,位于内港的北部东端,集美区海堤西侧,东北、北、南、西南均有陆地和海堤掩护,西北至西南为开敞的水域,自煤码头至高崎码头航道长3公里,宽90米,低潮时部分航道水深为2~4米,零米等深线距岸边600米以上,西南2000米处可接10米深的深槽,西北400米有集美海堤堤洞,洞长24米,底宽16米,由洞底至顶部高11.69米,可供小船通过。
海沧支航道,位于青礁村转折点至海沧港,航道长4.6公里,宽度180米,深度8.1米,其中人工挖槽航道长约1.2公里。设计乘潮通航3.5万吨级以下船舶。
马銮支航道,位于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码头转折点至利恒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码头,航道长6.4公里,宽度80米,深度4.5米,设计乘潮极航3000吨级以下船舶。
青屿水道和屿水道,即厦门港外航道。其中青屿水道由青屿头和五担岛之间进入鼓浪屿以西水域,长约14公里,最大宽度3公里多,最窄为1.2公里。水深在12~25米之间,5万吨级以下船舶不受潮水限制,随时都可通过。1949年9月30日,金门宣布封港,不准船只进出,5000吨级国轮改由浯屿水道进出。浯屿水道比青屿水道稍窄,水深在10米以上,走向与青屿水道平行,长度接近,位于青屿水道西侧。
嵩鼓水道,位于嵩屿和鼓浪屿之间,为进出厦门内港的主航道,经鼓浪屿和嵩屿中间水域可达东渡港区和老港区,该水道至东渡港区4.2公里,宽度300~800米,最窄处为200米,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个别浅点在8~9米。嵩鼓水道除猴屿南有1公里左右为人工挖槽以外,其余均属自然航道。1989年在建设东渡港第二期工程时,进行航道疏竣工程,于1993年竣工。设计为5万吨级海轮单航道和2.5万吨级海轮双航道,附近岩礁较少。
厦门港极引航锚地,位于鼓浪屿与屿仔尾之间水域,2万吨级船舶的装卸、避风锚地均在此,锚地面积约620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泊万吨级船舶10余艘。港内有作业锚地,分布在猴屿乡至虎头山一带水域。港内两边堤岸有白色锚位标志17处。
自然资源矿产
钛铁矿、金红石:厦门黄厝厚达11米,钛铁矿含矿率4~80公斤/立方米,TiO25%~48%,目前探明储量51430吨。
稀有、稀土金属砂矿:
锆英石矿3处,其内诏安宫口、厦门黄厝为小型矿床,砂体长1000~3000余米,宽120~250米,厚1~3米,品位100~300克/立方米,已探明储量6400吨,地质储量近万吨。
独居石矿16处,其中中型1处、小型2处。主要分布在厦门湾、东山县湾、宫口湾、次为福清湾和湄洲湾。矿体一般长几百米,宽几十极,厚1~3米,品位100~500克/立方米,个别1公斤/立方米。已探明储量2868吨,地质储量4000吨。
磷钇矿,为小型矿床,分布于厦门黄厝和诏安宫口,与锆英石矿为同一矿体,品位几十克/立方米,探明储量仅百余吨。
蓝锆石、独居石、磷矿多为共生砂矿床,如厦门黄厝、诏安宫口及漳浦东林等,多富集在砂坝、砂嘴、连岛坝及水下浅滩处,同时还伴有钛铁矿与金红石,可综合利用和开发。
建筑砂料,分布在九龙江口两岸,同安区东西溪、官浔溪、后田溪的河床,厦门市岛黄厝、曾厝垵、何厝及同安县大嶝、石浔、浦头、丙洲、琼头等地海滩。数量大,每年供应建筑用砂达数十万立方米。但是,应当看到,过量开采会破坏风景资源,危及河床安全。
除建筑用砂外,同安县新圩、极宅、诗坂的硅砂,是制造玻璃的上等原料;同安县新店东坑村西海滩,有一处型砂矿产,色白,颗粒均匀。
铁 砂矿 点,在海沧镇后井海滩,属滨海砂矿,四氧化三铁矿砂达80%,面积1000平方米,厚1~20厘米
钛矿矿化点,在白石炮台。
砂矿
河砂:广泛分布于九龙江河床,尤以北港、中港、南港一带最为富集,为优质淡水砂。储量约2亿立方米,目前可采量达3千万立方米以上。
水产资源
海水鱼类
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已鉴定的有420种,分录28目125科,259属。常见的有100多种,其中产量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极、短带鱼、大黄鱼、二长棘鲷、真鲷、鲨鱼、银姑鱼、银鲳、石斑鱼、乌鰺、文昌鱼等60多种。从鱼类适温性看,绝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占总数的81%,暖温性种类占18.7%;从生态类型看,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居多,占总数的76.8%,中上层鱼类次之,占总数的15.8%,岛礁鱼类占总数的7.4%。海洋捕捞量60%~70%来自中上层鱼类,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仅占20%~30%。从渔业区看,近岸水域由于岛屿礁堆密极,九龙江水注入,饵料丰富,不但有季节性鱼类,也有集群性的优势种。近海渔场,由于受黑潮支梢、南海水和沿岸水互相消长的影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渔获种类多达200多种。渔场资源量,据调查研究为66.5万吨,可捕量为20~40万吨。中上层鱼类为37.5万吨,可捕量为15万吨。
虾类
以长毛对虾、日本囊对虾、刀额新对虾和哈氏仿对虾为主;近海水域以哈氏仿对虾、鹰爪虾、须赤虾、极管鞭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周氏新对虾为主,全年均可捕获,3~5月份可捕产卵新虾,8~10月捕捞当年生成虾。其中以对虾科、长臂虾科和蝤蛑科的种类占优势,分别为34种、9种和6种。
蟹类
沿岸和近海渔场以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为主;淡水水域以中华绒毛蟹为主。
海藻
沿岸藻类极资源丰富,已知的有蓝藻3目4科10种,绿藻门4目7科27种,褐藻纲8目8科25种,红藻门8目19科77极。其中有许多属种,为门、纲、目、科的典型代表(如生长在何厝海区的毛头藻),有39%(54种)是经济海藻,如礁膜、浒苔、坛紫菜、海苔等是著名的食用海藻;石、羊栖菜、鹧鸪菜、舍状蜈蚣藻等是疗效显著的药用海藻;琼脂、江蓠属等是制造琼胶的原料;海萝提取的海萝胶是纺织浆料;马尾藻经综合利用可提取褐藻胶、碘。有些种类可发展为养殖对象,如宝珠屿,大、小嶝低潮区盛产的江,可移入垦区、养蛏池混养轮养,红毛菜经济价值高,也是有发展前途的种类。
其他水产资源
有中国枪乌贼(俗名鱿鱼)、长枪乌贼、日本无针乌贼、僧帽牡蛎、近江牡蛎、缢蛏、花甲、长竹蛏、寻氏肌蛤、蓝斑背肛海兔、革囊星虫动物门、中国等。
社会经济建置沿革
厦门市别称鹭岛、鹭门、鹭屿。汉代属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282年)隶属同安区县(后并入晋安县)。隋朝为南安县属地。唐中叶,厦门岛称新城、嘉禾里。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南安县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厦门岛隶属同安。宋代属同安县绥德乡二十一至二十四都。元代设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厦门城,移永宁卫中、左二千户所驻厦门,设中左守御千户所,厦门岛因此又得名中左所,但仍极同安属地。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县。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占厦门市。康熙帝二十二年清军收复台湾岛,并于翌年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厦门地名从此固定下来。
随着海防门户与通商港口的作用日益突出,厦门在福建省政治、经济、军事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清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衙门移驻厦门。康熙极三年,清政府将全国四个海关之一的闽海关设在厦门。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雍正五年(1727年)撤销台厦兵备道,将兴(化)泉(州)兵备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兼辖永春州,改称兴泉永道。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年)厦门市被列为中英《南京条约》中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民国初实行省、道、县制,厦门属南路道。南路道管辖闽南十余个县,观察使署设在厦门。民国3年(1914年)改南路道为厦门道。民国14年撤销“道”建制,厦门随思明县直属福建省。
以厦门岛为中心设立相对稳定的政区始于民国元年,时称思明县。民国22年2月成立厦门市政筹备处,开始筹备建市事宜。3月改称思明市政筹备处。12月1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在厦门设立特别市,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被撤销。民国24年4月成立厦门市,为福建省辖市。民国27年5月厦门沦陷,沦陷期间,汪伪政府成立厦门特别市,后升格为伪中央政府直辖市。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厦门市。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仍为福建省省辖极。1953年后,辖区逐渐扩展到厦门岛外。1980年,在厦门湖里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1988年极月,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享有相当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厦门市的行政级别升为副省级。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授予厦门市立法权。截至1995年底,厦门市下辖思明区、思明区、鼓浪屿区、湖里极、集美区、杏林区和同安区,共有21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550个居(村)民委员会。全市土地总面积1516.12平方公里,人口121.36万人,其中厦门本岛面积128.14平方公里,人口41.78万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极,龙海地带遂由荒服而归属其所建的闽中郡。南北朝时代,萧衍于大同六年(540年)始建海澄县,属梁安郡垂拱二年(686年)割龙溪县南境置漳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市的龙溪县改属漳州。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从漳浦县李澳川迁至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漳州市芝山公园下桂林村(漳州城),龙溪县遂为漳州附郭首邑。明世宗朱厚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龙溪、漳浦两县地置海澄县,属漳州府。1960年2月1日,龙溪、海澄两县合署办公,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合并为海澄县。龙溪县治从漳州城迁石码镇,海澄县城改称海澄镇。
厦门湾是指福建省经济特区厦门市与漳州市管辖的龙海区之间的海湾。厦门湾是九龙江的出海口,厦门湾东岸有鼓浪屿、厦门港海沧港区及厦门邮轮中心等,西岸是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是大陆主要的对台口岸。
军事地位
鼓浪屿旧称圆沙洲、圆洲仔,位于厦门岛西侧,东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距离0.5公里,东南距大胆岛约10公里。鼓浪屿东西长约1.75公里,南北宽1.6公里,面积1.78平方公里。北、西北、南部岗峦起伏
发表评论